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6/20 浏览量:

          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发展


每一次灾难的发生,都时刻提醒着人们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早日抚平受灾人员受伤的心灵是世界各国面对灾难需要解决的共同难题,未来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应在以下方面逐步发展:

1.迫切需要制定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制度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发布的《紧急事件精神健康工作指南》,对世界各国的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提出指导意见。《指南》建议各国平时做好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准备工作,在灾难发生后对受灾人群进行评估,并培训专业心理工作者,开展广泛的心理援助。《指南》还强调心理援助的长期性和监督体制的重要性。为此各国政府应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尽快制定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制度,如法规、技术标准,确保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协调性,程序规范化。

2.组建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机构,培养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从机构上来看,心理危机干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长效机构。该机构在平时也应发挥作用,而不只是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譬如火灾、洪水、车祸、亲人离世等突发事件下,都需要及时介入心理危机干预。该机构应该独立行使自己的职能,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能够为干预对象保守私密,目标只在于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干预的过程应贯穿整个突发事件的始终,建立多方位、多层面、长期的危机干预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受灾群众面对新生活。

从全国而言,应该成立完整的危机干预体系,进行统一组织,以便在重大灾难下能够迅速有效动员全国的专业力量投入工作,避免为数不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各自为政,造成一些消极影响。进行心理干预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具有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创伤干预的知识。因此,应该建立专业人员的数据库,在灾难或重大事故发生时尽快从中根据需要抽调人员组成心理干预队伍。

3.尽快构建起灾后危机干预快速响应机制重大灾难发生后,心理干预与被困生命的救援同样重要。一般最佳的干预时间是在灾难事件发生后的24~72小时之间,因此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响应机制亟待形成。一方面可以快速评估现场情况,如灾难事件类型、心理刺激强度、受创伤人群数量、受创伤人群划分、现场资源等,另一方面有利于组建一支高效、专业的危机干预队伍,迅速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4.转变心理危机干预观念从国外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势来看,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开始越来越强调发展性:即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不是被动地协助个案将"症状"消除,而是更积极地协助干预对象建立更健康的个人保护机制,即复原力( resilience )。

5.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采取灵活适当的策略因地制宜,根据干预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干预措施。团体干预与个体干预相结合的措施是针对受灾人员范围广泛时最为有效的干预策略。团体干预的人员数量多,干预效率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同时团体干预也存在不足:容易忽视个体差异,干预手段未必适合团体中的每一个人。个体干预即一对一的干预与咨询,质量较高,但是效率低下,干预对象范围较局限。咨询师针对一个人开展工作时,其他人就没有了机会与时间。所以在干预对象众多、情况紧急的情况下,只有以团体干预为本,同时兼顾个体干预﹣﹣在团体干预过程中,发现重点对象,针对重点对象开展必要的个体处理。这样做既能够扩大干预对象的范围,同时取长补短。即使针对个体,譬如伤重人员,不仅要对他(她)本人进行干预,同时也要对他(她)身边的所有人员,包括父母家人、其他亲属或者朋友乃至医护人员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一方面解决每个人自身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为重点干预对象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