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在我国的兴起
家庭治疗在我国的兴起
一、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开端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有许多流派引入我国,作为家庭治疗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中国的引进与开始兴起是怎样的呢?
20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尝试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取得联系( Liu & He ,1991; Zhao et al .,1991)。与家庭治疗直接的接触始于1988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当时海尔姆·史第尔林和弗里茨· B .西蒙向来自不同省市的40名中国同行介绍了系统家庭治疗。
中国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专家的同行们的反应各异,彼此之间有明显的反差。有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家参与者对该演示产生了明显的反感和怀疑,而另一些则表现出好奇和热衷。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比,系统治疗会令人感到困惑和奇怪。不过本次研讨会之后就有两位心理专家对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家庭尝试进行了家庭治疗,并发表了最早的相关结果( Chen et al .,1993)。
这样的研讨会在接下来的六年中又举办了两次。然后逐步发展成一个为期三年的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1997年到1999年,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的110位中国治疗师参加了培训,其中有40位是参加系统治疗的培训,德方教师有英格博格·吕克尔﹣埃姆博登﹣约纳施( Ingeborg Ricker - Embden - Jonasch )、弗里茨· B .西蒙、约亭·施魏策、贡特哈德·韦伯、冈特·施密特( Gunter Schmidt )、克劳斯·约纳施( Klaus Jonasch )和阿诺德·雷策尔( Arnold Retzer )。此外该项目又举办过两期。如今系统家庭治疗在很多大学、精神卫生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广泛开展。
与此同时,其他家庭治疗流派也在中国得到推行。熊卫和费立鹏( Michael R . Phillips )将系统家庭治疗、心理教育和认知行为治疗整合成一种综合性的、适合中国背景的连续性的干预方案。该方法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干预组的再入院率低于门诊常规治疗组( Xiong ,1994)。曾文星和徐静,这两位美国华裔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对家庭治疗引入中国也起到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创作的包括家庭治疗在内的关于心理治疗导论方面的书籍在中国很流行。香港的李维榕在2000年成功举办了两期结构式家庭治疗培训项目。香港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于2002年共同推出了一个非常系统式的"社会工作硕士(中国)项目"。依据米兰﹣海德堡小组方法及理念的系统家庭治疗和米纽琴的结构式家庭治疗是中国大陆最为流行的两种模式。自2004年以来,已有一些关于家庭治疗概论的英语教科书被译为中文版( Patterson & Williams ,2004; Nichols & Schwartz ,2005; Goldenberg & Goldenberg ,2005)。
自1990年以来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1994年第一个家庭治疗中心在昆明成立,家庭治疗在云南省成为正式纳入医保的治疗方法。如今在很多省份,家庭治疗成为医院中最受欢迎和最重要的国家认可的心理治疗形式,并被纳入医保,这在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是没有的。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种心理治疗形式。有些带头的家庭治疗师成了明星,就像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弗吉尼亚·萨提亚。
家庭治疗成功地处理了很多案例,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及抑郁症、神经症和成人心身疾病。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在中国非常普遍。抑郁症、焦虑症、抽动症、学校问题、进食障碍和其他情感及行为障碍在18岁以下人群中常常出现。这些问题与推行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密切的联系( Zhao et al .,2004)。在中国,除了临床应用,家庭治疗的理念和方法也应用在很多其他领域,如教育、社会工作、司法和员工发展( Zhang et al .,2004; Li et al .,2003,2004,2006)。
关于家庭治疗的临床研究
在家庭治疗传入的阶段,大量关于家庭治疗技术的文章,比如关于循环提问、差异性提问、假设性提问、中立、积极赋义、改释、软化症状或索解取向,激发了很多人好奇的关注( Zhao et al .,1997; Zhao et al .,1999; Sheng ,2000)。不久,李维榕和胡赤怡( Lee & Hue )引入了所谓的结构家庭治疗四步模式( Minuchin et al .,2007)。同时,关于家庭治疗有效性和适用性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 Hu & Xiong ,1994: Chen ,2002: Chen & Jiang 1997; Zhao et a )。有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一起,针对137个中国家庭展开了工作,证实了家庭治疗的效果并且发展出了以家庭动力学为基础的、具有文化适应性的治疗模式( Zhao et al .,2000; Yang et al .,1999)。其他研究者展示了家庭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尤其是与单独用药相比的优点( Hu & Wang ,2007; He ,2008; Li et al .,2006)。胡维和王玉玲( Hu & Wang ,2007)进行了综合式家庭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将系统家庭治疗、心理教育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对76名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庭进行治疗。最近他们也开始对治疗过程和治疗关系运用更细致的方法进行研究。然而,家庭治疗研究出版物的数量尚不能充分反映如今临床实践蓬勃发展的情况。由于语言障碍,只有很少的国内的研究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而且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在研究中,家庭治疗如何适应文化特征、文化多样性和家庭生活随社会变迁的问题( Zhao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