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压力不耐受现象并有效应对

发布时间:2024/4/2 浏览量:

         警惕压力不耐受现象并有效应对

压力是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伴随着的强烈情绪体验。人面对压力的三种反应:躯体反应、心理反应、社会行为反应。每个人对压力的应激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会有头痛、胃痛、恶心的感觉,有的人身体没什么感觉,却心烦意乱、紧张、易怒。在必要的时候就要寻长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那么心理咨询师会不会告诉来访者,完全没有压力就是最好的呢?并非如此。单一性的生活压力会消耗生理和心理资源,但效果不完全是负面的,它也会帮助我们提高和改善自身的适应能力,所以有越挫越勇的说法。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叠加性的压力(祸不单行)和破坏性的压力(指战争、灾难类的极端压力)。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具有一定的心理韧性,可以在适当的压力下生存和自愈。但是当压力长期存在,个体的能量渐渐耗尽,压力会诱发身体的慢性炎症,损害我们的健康。而且,日常生活中繁多杂乱的琐事困扰比重要生活事件更影响健康,更可怕的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挫折下,个体会逐渐磨灭挣脱困境的意志,变得被动而麻木。

我们可以从家庭生活、工作学习及社交三个维度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事件。在一年内发生的重要事件有哪些?这些事件的影响程度深远吗?影响持续的时间多长?在心理学测量中,使用生活事件量表( LES , Life Event Scale )将以上的问题具体化。量表共包含48条常见生活事件,家庭生活问题包括失恋、父母不和、经济困难、住房紧张等,工作学习问题包括待业、成绩不好、与同事不和等,社交关系包括介入法律纠纷、被人误会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以上列举的生活中的负性事件,量表中也包含结婚、晋升、出国等正性事件,因其对精神压力同样具有影响。

当感受到压力时,没有咨询师引导的情况下,我们自己要如何应对呢?

1、调整对压力的态度和观念。

压力可以让身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的端粒变短,从而损害健康。但关键不在于压力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压力的感受。面对压力时,我们会感到威胁,也会感到挑战。这两种感受是并存的,当威胁感占比大时,端粒变短,当挑战感占比大时,端粒变长。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同样的挫折时,有的人会迅速萎靡下去,有的人却可以越战越勇。

心理学根据人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不同方式,基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种应对行为倾向,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解决问题﹣求助"型,在遇到问题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则向外在资源寻求帮助,这是成熟的应对方式。

退避﹣自责型,顾名思义,遇到问题就回避,遇到挫折就自责,这是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合理化型,这个类型的人群既具有成熟应对的一面,也具有退避、幻想等不成熟的一面。在应对行为上呈现出矛盾、纠结的特点,是混合型应对方式。

2、承认现状、接纳失败。学会面现实和应对现实。

我们都喜欢成功,那感觉就像站在聚焦灯下,接受众人的掌声和艳羡的目光,心中充满着喜悦和自豪。我们不喜欢失败,那条路上孤单、凄冷,对自己充满了否定和怀疑。然而,怎么会有完全零失败的人生呢?其实,知道如何面对失败,接纳失败的人,比那些逞强而不愿承认失败的人更成熟,能更好地在人生路前进。

恢复的第一步是醒过来。有的人会倔强的否认自己的失败、内心不甘和逞强,激发起强烈的防御心理。遇到逆境要承认逆境,接受现实,接纳失的自己。如果一直逃避、粉饰现状,就不会做出改变,还会一直沿着错误的方向走。正如网球教练卡洛斯·罗德里格斯说:赢了就享受快乐,输了就承担责任,就这么简单。重要的是,不能逃避。

    3、失败不等于失败者,别用一次的经历来定义自己。

   在《终身成长》中,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到了"大小人物综合"这个有趣的概念。你会用一次的胜利或失败来定义自己吗?将自己的价值完全绑定在谈成一个合同、考过一次测试,或者仅仅是成功减去了几斤赘肉?如果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一无是处?那些能够满足世俗的标准,取得成就、财富、地位的人固然很了不起,但是我认为,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的人是更了不起的。

能在受到挫折后重获自信,在最深的绝望中抱有希望,在接近失败的脆弱中起死回生,才是真正的强者。

4、通过行为引发内在改变,重获自信。

如果你常常陷在失败和自我怀疑的泥潭中,纠结如何改变又拿不定主意,不妨试一试行动先行。就像在软件开发中的最小迭代法,在做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用改变行为推动改变思维,让自己的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可以从实现一个小目标开始,从最能把控的小事做起。一个小技巧是将要做的事情与场景结合起来,给自己的大脑设定固定开启模式。比如,想要达到健康减重的目标,把目标设置成今年我要减掉10斤脂肪是没有用的,不妨试试将目标设置成一到晚上8点之后,我就不再吃任何东西”“在晚上入睡前,我会在卧室做20分钟瑜伽。将期望的行为与时间、地点联系起来,越是具体,对于大脑来说就越容易去执行。

如果自己调整不过来,还是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