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恶人”成为我的邻居时

发布时间:2025/1/9 浏览量:

            当“大恶人”成为我的邻居时


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常用下面的例子向来访者解释“找证据,加但是”这种方法,并指导来做心理咨询者具体操作:

假设我家隔壁新搬来一个邻居,他一脸凶相,我觉得他是个杀人犯,同时觉得他想要谋害我。如果现在我打110,那么你觉得警察会来抓他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没有证据证明长得凶的人就是罪犯。

不过,假若我坚信我的想法会怎么样呢?我可能一见到那个人就会跑,还会越来越不敢出门,我会把自己关在家里。给房门上好几道锁,整天提心吊胆……这样隔离自我,每天疑神疑鬼、怕东怕西一段时间后,抑郁恐怕也就不请自来了。

其实那个长相凶恶的邻居什么都没做,而我的行为已然变得十分荒诞。让人感到可笑的一点是,我罔顾现实,只一味相信自己的感觉或想法。那么,我该如何摆脱这种状态呢?

我开始试着寻找客观世界里的证据。既然我怀疑他是杀人犯,那么我就需要搜一搜最近附近有没有人被谋害或者近期是否发生过什么恶性犯罪事件。如果压根没有这类事情发生,那么杀人犯的“指控”恐怕就很难成立了。

我试着一搜,发现并没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的想法,那么我原先有偏差的认知就会被重塑为“虽然他一脸凶相,但是我并没有找到任何有关他是个杀人犯的证据”。“他是个大恶人”的念头在我脑海中也就没开始那么强烈了。

当然,这还不足以证明他就是个好人。

我出门去向周围的邻居打听,他们一致评价这个人虽然长得凶了点,但是人品还挺不错的。于是,我脑中的认知又被重塑为“虽然他一脸凶相,但是邻居们都评价他人品不错”,我渐渐感觉没那么惧怕他了。

最后,我甚至还敢主动和他接触一下,以便近距离了解一下他的情况。

你瞧,在这整个过程中,那位一脸凶相的邻居还是什么都没做。

一旦我开始找证据来重塑自己对他的认知,我就开始摆脱原先退缩自闭、自己吓自己的状态,我重新活在了现实世界中,也渐渐不再被抑郁、恐惧等消极情绪绑架。

    所以,在心理咨询流派中有一种叫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师经常会用到这种找证据的心理咨询技术,这会使来访者从“读心术”中解脱出来,重归现实,从而矫正自己的想法,继而缓解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