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心理危机干预
近些年来,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事件、社会发展现实以及人类自身成长危机,使得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成为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外研究,在心理危机高危险群(有家属罹难者、精神病患者、重伤者、无依老人和儿童)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儿童。而如今,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儿童的危机尤其是心理危机状况显得十分普遍。如何应对儿童心理危机,是广大心理辅导工作者和家庭、学校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灾难、意外事故、流行性疾病、校园暴力、家庭危机、媒体暴力、儿童虐待、性侵害、青少年自杀……当代的儿童心理危机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此外,成人社会的问题不断扩散到儿童生活领域,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影响。2010年,多起校外暴力入侵校园的事件让无数人痛心疾首。在中国催生的一个特殊的农村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其人数已达5800多万,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这一群体中有较高比例存在的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我们需要直面久遭忽视的领域﹣﹣儿童心理危机。
然而,目前国内儿童心理危机的研究和干预,尚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创伤后儿童心理危机极易被忽略。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尽管社会各界对灾难和意外事故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有了更多的接受和了解,但是由于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表达的局限,创伤后儿童心理危机往往不被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隐性心理危机更容易被忽略。这种隐性的心理危机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心灵缺乏快乐,对学校生活厌倦麻木,对社会环境恐惧与漠视。在生活中主要有两种力量在左右着我们的心理健康,一种是支持性保护性的积极力量,如关心、爱护、尊重,另外一种是破坏性的消极力量,如过于激烈的学业竞争压力、不当的惩罚与批评等等。儿童隐性危机的产生,正是因为消极的、破坏性的力量太强了,而积极的、保护性的力量太弱了。
其次,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不强。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心理咨询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越来越多元。然而,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尤其是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掌握应激反应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同时需要快速的评估、判断、处理和介入干预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再次,缺乏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激体系和机制。从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来看,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国目前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还需要完备。
因此,一直奋斗在一线的心理辅导工作者就更要拿出十分的对心理咨询的热情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来应对这种日益复杂的问题。
多年来,虽然广大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一直勤奋地耕耘在儿童心理咨询领域,但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家庭、学校都要重视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个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准备;二是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科普工作;三要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提高技能;三是家长要给予重视和心理辅导的配合。使每一个需要心理帮助的儿童得到应有的心理关照。
在此处输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