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危机干预现状及特点

发布时间:2023/6/19 浏览量:

         目前危机干预现状及特点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尝试,1991年南京市脑科医院成立了全国首家危机干预中心,曾有效地挽救了许多试图自杀的人。1994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并开展了针对

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事件,以及后来的洛阳大火和石家庄爆炸案等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近几年来,我国正在逐步健全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2001年11月,经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立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并在2004年创办了全国首个心理危机干预网站,2004年5月,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成立杭州市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为全国首家"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全面实施"的政府机构,2004年8月辽宁省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理咨询中心宣布成立;2004年11月上海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开展免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007年1月,广东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联盟,旨在打造完备的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2007年《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行动方案》颁布,也是国内首个较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行动方案。

在"非典",三鹿问题奶粉事件,"5.12"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矿难、舟曲泥石流等灾难中,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积极组织和实施的心理救助,及时控制和减缓了灾难的心理社会危害,对于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持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必须承认,目前我国的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以下不容回避的问题:

1、危机干预工作起步较晚我国虽然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发的国家,但系统开展灾后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历史很短。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创伤研究和教援行动开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之后。那时因为还没有灾后心理干预的概念,其实是当地医院的医生发现死难者家属和一些重伤员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便通过当时的石油部报请卫生部,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到现场支援,采取电话咨询,开设心理门诊、电台讲座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虽然说这次灾后干预,比现在一些灾后24小时内便出现在第一现场的做法识了很久,并且有些后续的持续干预也没有跟上,但它毕竟是全国首次进行灾后心理干预的尝试,为以后的心理干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心理危机干预的机构化有待建立虽然国务院颁布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2002-2010年工作规划》和卫生部在《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中都曾经提及要进行心理救助服务,但至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尚没有正式的心理社会救援体系,也缺乏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机构。也就是说,目前在我国,没有一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条例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机构进行确认,没有一个政府机构将突发公共事件之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其职能范围,更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事务,突发公共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远未达到机构化。

目前在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安排下,正在制定《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以期通过预案的制定,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危害,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持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3、危机干预专业人员相对不足在我国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中,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有医生、教师、政治辅导员,还有居委会成员、妇联人员、电台电视台有关人员,其他背景和身份的业余爱好者,只有部分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了心理学专家或专门的心理学工作者。随着心理治疗体系的规范,心理干预从业人员应主要限于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等。但是,不论在医院、学校还是社会组织,我国心理危机干预专员都相对乏。全国13亿人口仅有1.9万名精神科专业人员,每10万人口仅有1.27名精神科医生。按照国际卫生组织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的要求,我国需要130万心理咨询师,而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人数很少,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另外,从危机干预的人员构成来看,兼职人员相对较多,高级专业人才相对缺乏。而且,一部分从业人员接受的培训时间相对较短,而考试门槛相对较低,使得该行业人员较为混杂,专业水平得不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