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心理韧性

发布时间:2024/8/11 浏览量:

                                                            培育心理韧性

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苦难,

但我们能够改变应对苦难的方式。

两个旅行者在沙漠中迷路了,他们各自都只剩下半瓶水。一个人说:“真糟糕,只剩半瓶水了。”另一个人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前一个人倒在了离水源仅有几百米的地方,而后一个人凭着半瓶水找到了水源,最终走出了沙漠。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这个寓言故事想一想: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挫折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消极抱怨,还是从容地应对呢?

每个人都会面对困境和挑战,甚至遭遇天灾人祸,为什么有的人在经历困难后能恢复到原先的状态甚至变得更强大,而有的人却很脆弱,甚至在逆境来临之前就陷入崩溃?

心理学的研究给出了答案:人的心理韧性有强有弱。心理韧性强者往往是那个积极看待半瓶水的人。

心理韧性的三重境界

心理韧性,也称心理弹性、抗挫力等,是一个人从逆境、冲突、失败甚至是积极事件中恢复常态的心理能力,它能让我们具备灵活应对抑郁挑战的心态。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将心理韧性分为三重境界:

第一重:复原力。指在痛楚、磨难、失败和压力等的挑战下,人们能够自我调适并复原的能力。这也是人们成长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

物美超市创始人张文中曾因错判入狱7年。出狱之后,他说自己还要回到原来的行业,不忘初心,服务社会。很快,他便投身到物美的一线业务中。这体现了他极强的复原力。

第二重:抗逆力。这是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坚持力和耐力,也即意志力、自控力等。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种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时候不是智商、情商,也不是家境、人脉,而是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著名文学家苏轼,才华横溢却宦海沉浮,一生三起三落。坎坷中的他练就了宠辱不惊、豁达通透的品性与胸襟,“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豁达胸襟的最好体现。

第三重:创伤后的成长力与发展力。指因逆境和其他挑战而获得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在受到打击后,依然能奋起直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的能力。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舞蹈老师廖智失去了女儿和双腿,丈夫也弃她而去。坚韧的她戴上假肢重返舞台,开办工作室帮助和她一样的残障人士,还重建了家庭。她的经历正如尼采所说:“凡不能杀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心理韧性面面观

一个遭遇逆境的人,凭借自己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了困难,我们说这是心理韧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个较为脆弱的人幸运地拥有一些支持他的亲朋好友,幸运地生活在一个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的国家、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社区或学校,让他总能一次次渡过难关,我们也认为他展现了心理韧性。

所以,心理韧性不单是个人自有的能量,它也可以通过社会的支持获得。在支持性环境中互动的人们,不会永远脆弱,他们会在良性循环中变得自信、坚强,逐渐将心理韧性真正地内化。

在面对天灾侵袭时,无论是抗洪救灾,还是地震抢险,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大的社会环境给了我们这些普通人战胜巨大困难的实力和底气,让我们在各种灾难面前表现出了更强的心理韧性。

莱布尼茨说:“乐观是一种天然的理性范畴的认知方式。”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苦难,但我们能够改变应对苦难的方式,这便是心理韧性的宗旨。

但抑郁会让我们忽视心理韧性的成长,让我们误以为现在跨不过去的坎永远都跨不过去。事实却并非如此。例如,我们刚学九九乘法口诀时会背不利索,还经常出现错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乘法口诀早已烂熟于心。心理韧性的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

拥有心理韧性不仅能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有助于我们走得更远,最终收获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通过检视未来培养心理韧性

实施这个方法需要3个步骤。

第一步,写出对某一事件的负面假设链,也就是将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一步步写下来,同时评估每个结果发生的概率。例如:

我和别人交流总是不顺畅

长此以往我会失去所有朋友(发生率:90%)

失去了所有朋友,我的生活将变得凄惨(发生率:90%)

生活凄惨会让我变得郁郁寡欢,我无法承受这一点(发生率:90%)

第二步,计算最终可能性。将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相乘,我们会发现最坏的那个结果的发生率不断下降,事情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第三步,写出其他可能性。无须再评估其他结果具体的发生率,而是思考哪种结果更贴近现实。

这个方法让我们知道,最可怕的未来出现的概率很小,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它。我们只需思考真实的未来会发生什么,并尽我们所能看到更多其他的可能,从而不断调整心态,培育心理韧性。